style "default-text" {
fontset = "-misc-ar pl new sung-medium-r-normal--12-120-75-75-c-*-iso10646-1,-bitstream-charter-medium-r-normal--12-120-75-75-p-67-iso8859-1"
}
class "GtkWidget" style "default-text"
這樣的字體還滿好看的,推薦使用...^^
之前剛剛裝好 ubuntu 之後,想說可以當作我穩定的工作站,但今天早上一個念頭,又讓我重裝回 Debian,由於工作站的考量,決定只使用 testing(testing至少不會有地雷)就好了。
至於為何要重裝呢?因為昨晚閱讀了 Joey Hess 的信件之後,讓我回想起之前在選擇 distribution 的時候,重點在於"熱情"。個性有點龜毛的我(hmm...有 DD 的風格了喔...XD)對於 distribution 的選擇是非常難的,因為每天都必須要面對的,看到的,使用的...熟悉的!!!我無法說服自己使用其他 distribution 還能推薦別人使用 Debian,因為這樣有點自打嘴巴(hmm...Windoz有無包含?)。
二來,我一直以 DD 為目標,希望能成為 Debian 社群中的一位 Developer,熟悉技術之外也能了解 OpenSource 的真意,而這點也是我選擇 Debian 的原因之一,如果我因為使用 ubuntu 取代 Debian 的時間越多,maintain Debian的事務就會越來越少,這不是一個好現象,所以我怕會有後患,必須先斬草除根,Deinstall ubuntu;Reinstall Debian。另外,自第一次使用 Linux 時,我就對 Debian 有著禽獸般的渴望,現在的努力總算是變成我驕傲的情婦...XD(老婆看到應該不會離婚吧...@@),所以不管 ubuntu 多麼的像 Debian,似乎熱情一下子就消退了,還是會回到 Debian 的懷抱。
先前寄信給 ubuntu 說明想要翻譯文件,但卻沒得到任何官方消息,這樣也好,我就專心地繼續翻譯 Debian Reference 吧,我知道寫這樣子的信件似乎不恰當,因為 ubuntu 實在有許多貼心的好處,我也很推薦,但以上所言只是個人偏好,希望不要造成誤會,各自選擇自己喜好最重要,畢竟它只是一個 OS,幫我們做事而已,但 Debian 對我的意義不是這樣,她是我的情婦阿!!!...XD
至始至終都要成為 Debian 人。
裝好下列的套件可以幫助您編譯好 dvi 再用 dvipdfmx 轉成 pdf
所需要的套件:
cmap-adobe-*
gs-cjk-resource
tetex-base
tetex-bin
tetex-extra
dvipdfmx
裝好後修改 /etc/texmf/texmf.d/50dvipdfmx.cnf,把第二行第一個 ";" 拿掉:
;; READ /usr/share/doc/dvipdfmx/README.Debian for details:
CMAPINPUTS = .;/usr/share/fonts/cmap/adobe-gb1//;/usr/share/fonts/cmap/adobe-cns1//:/usr/share/fonts/cmap/gs-cjk-resource//
然後 sudo update-texmf 就可以了
我已經 update gcin-0.5.4 了,此版似乎修正了 KDE OverTheSpot 的問題,焦聚取的位置測試下來似乎正常了。還是用 gcin-0.5.3 的朋友可以在 qtconfig 指定 Root/OffTheSpot/OnTheSpot,這樣 gcin 就會出現在游標的位置了,當然這並不是最好的辦法但可行。
目前正在做 xine-ui, vlc, KDExxx 的中文化。xine-ui 比較麻煩的是xine-ui對字體管理的部份是寫死的,讀到 helvitica 這個字體後就不會用其他字體顯示,所以中文會變成亂碼。需要去掉 這兩個字型位置
FontPath "/usr/lib/X11/fonts/100dpi"
FontPath "/usr/lib/X11/fonts/75dpi"
因為該字體這兩個目錄都有,或是在 fonts.dir 中去掉才能正常顯示中文。除非未來 xine-ui 採用不同的字型管理或是自己 hack,不然目前為止都會是如此。
其餘的就很方便,mo檔拷貝過去就能正確顯示了
原問題請參考請問文鼎的標楷體是否有簡體的中文字呢?
目前暫替使用Arne兄做出來的文鼎來使用,要解決字碼的問題實在是滿辛苦的,希望底層的FontConfig能夠好...
從 Norbert Tretkowski's Homepage 看到的...
Joey Hess is annoyed to see Debian developers (who are not employed by Canonical) installing Ubuntu instead of trying the distribution that they are supposed to be contributors to.
My primary workstations at home and at work were running woody the last two years, because I do not want a moving target like testing on such important machines. Ubuntu has one very important advantage compared with Debian: They made a release, which is up-to-date and supported by their security team. This is exactly what I want for my primary workstations. I really do not care if this annoys other Debian developers, for me nothing has changed. I already did most of my work for Debian in an unstable chroot or on one of my other machines (which are still running Debian) in the past.
I know Debian developers who are using Windows. So what?
這個 script 能幫助您抓取 ubuntu 的套件,記得安裝 debmirror喔
#!/bin/bash
HOST=os.nchc.org.tw
DISTS="warty,warty-security,warty-updates"
ARCHS="i386"
SECTION="main,multiverse,restricted,universe"
MIRROR_ROOT='/ubuntu'
LOCAL="/home/ftp/ubuntu"
OPTIONS="--passive --getcontents --progress --nosource"
if [ -f $LOCAL/Archive-Update-in-Progress-debian ]
then
echo "Mirroring ubuntu Testing Package"
echo "So exiting"
exit
fi
echo "Processing standard using $HOST"
/usr/bin/debmirror --section=$SECTION --host=$HOST --dist=$DISTS --arch=$ARCHS $OPTIONS -r $MIRROR_ROOT $LOCAL
/bin/rm -f $LOCAL/Archive-Update-in-Progress-debian
記得安裝 debmirror 喔,i386的binary 大約8g,source大約10g。
hi 各位好
現在是在新裝好的 ubuntu 上面 post 文章,第一次使用 ubuntu 的感覺是:
大吃一驚...XD
ubuntu 是一套以 debian sid 為 base,經過測試打包然後 freeze 直到 bug fix 完之後才釋出的,如最新版的 4.1 warty,每半年更新一次也是其特點,不曉得是否跟 gnome 的開發者有關(gnome 也是半年release一次,且 gnome 開發者也是 ubuntu之一喔),版本號碼是以時間來定義,例如4.1就是2004,10月,下次的版本是2005/4月出版,版本就變成了 5.04,有趣吧...至於版本與版本之間的時間就跟 debian stable一樣,只放出 security update,而想嘗鮮的話,也有類似 unstable 的版本喔。
對我而言,我需要的 workstation os 是必須以 debian 為主,因為我熱愛且習慣 debian(這...不是廢話嗎...XD);第二,套件更新速度不能太快也不能太舊,在 debian 三個 branch 中,一直無法滿足我,因為 stable 套件太舊,當 workstation 有點難過,裝backports有時候會掛掉(小弟並非否定 backports,我甚至有在 backporting 喔),但 testing/unstable 有時候會更新到讓我尿溼禁...XD,因為有時候真的會有棘手的地雷... 不好意思 ,好在都還能自己來 debug,但也滿耗時間的。
第三:超級懶人機器,最好更新 kernel 時,還能自動幫我加入 grub/lilo 的設定,nvidia 的 kernel module 最好也要有,甚至是 ATi的,最好是 xfree86 也讓他自動偵測自訂,fontpath 也自己抓,蝦米都自己來...etc(我承認我是貪心了點...嘿嘿~ )。我很驚訝的是,ubuntu全部做到了!!!
安裝 kernel 不用擔心,aptitude install linux-kernel-2.6.8.xxx,grub全部幫你加好,甚至其他甚麼os也幫你啟動好,nvidia/ati driver只要安裝對應版本的 linux-restricted-modules-xxx 就可以了,也不用compile。
擔心套件不夠多嗎?別怕,debian有 main,contrib,non-free,ubuntu除了對應的 main,multiverse,restricted之外,更多了一個universe。
main是ubuntu開發者維護的。multiverse類似non-free,無法修正,等待廠商 update。restricted 是常見的軟體但並非是 FreeSoftware。至於 universe 就是將 debian 中的套件扣掉 ubuntu 的 main 的套件,也就是 debian 有的套件,ubuntu幾乎也有,但開發者還尚未維護到,例如 kde, xcin...這些軟體應該可以使用,因為也存在 debian 中阿...微笑
國內已經有 mirror 站台了,建議可以先用 rsync 來抓,因為一開始安裝就會用到 1g 以上的硬碟空間,但 who care!!至於 mirror 的空間也準備大一點,目前全部 architecture 的容量超過 40g 嚇一跳 ,所以 rsync 的 --excude 一定要設定一下的,現在 warty 並沒有提供類似 debmirror 的工具,下一版才有,所以要先辛苦一下...微笑
目前我慢慢的將工作平台轉移到 ubuntu 上,如果要 maintain deb 的話在 chroot 過去就好了,現在真是快樂又自在阿...更多更好更有趣的內容就等各位挖摟,還等甚麼,上吧 兄弟們!!!! 眨眨眼
剛剛翻譯好第七章的部份,也就是核心的部份。
現在只剩下 CH2,8,9 (都翻譯一半以上了),還沒完畢而已,全部翻好的話,繁體中文版就追上官方版的了!!!!
下載點跟之前的一樣。
剛剛有打來一通怪怪的問卷電話,說是要調查經濟與政治,最後說為答謝客戶,要送毛毯或保溫杯,我拒絕收件,我說明本身都有不需要了,然後對方什麼都沒說就直接掛電話了。
真沒禮貌,那次我要先問說那個單位,如果是公司就問統一編號...XD
最近我的 Bittornado 不知道怎麼了,把花了十天下載的 FRIENDS 18G 的資料全部說 SYSTEM EXCEPTION...然後無法繼續下載了...
我可憐的資料阿....難過中,只好重新下載了,不應該把系統升級到 TESTING 的,應該繼續保持在 STABLE 才是。找個時間重灌好了....><
拜 TCQ + SCSI 卡所賜,系統使用 SCSI 硬碟的 Response Time 好很多。
由於最近將SCSI硬碟換到小白上面用了,而小白是單顆 P4 2.4BG 的CPU,以前在編譯一些檔案或是跑 VMWARE 時,常常會頓到讓我想 XXX...
現在卻比較不會了!!!SCSI 硬碟的效能果真不是蓋得,現在變成小黑沒有硬碟可用,然而我也不知道要買那一顆才好?因為 WD 74G 也有支援 TCQ,且價格不到 8K,效能跟15K RPM 的 SCSI 硬碟相當,如果我買 U320 SCSI 卡的話,大約要花 5K 左右,如果買 8 PORT 支援 TCQ/NCQ 的 S-ATA 擴充卡的話,大約6~7K,但排線好整理,且又可以買 7.2K RPM 的硬碟當 RAID5 BACKUP....
唉...真是難決定喔....
最近將 Mozilla-mailnews 的信件轉移到 Sylpheed 之下,所以就移除掉 Mozilla-mailnews 然後也直接使用 FireFox。感謝 Kanru 大大製作的中文化檔案。
Qref 的第四章終於翻譯完畢了,真是累死我了,資料比舊版的多了六倍...><...雖然現在很累,但還是很過癮。
oops...那我的 paid work 捏...救命阿!!!!
我把 cvs 的翻譯結果放在這邊,請自行抓取吧:
reference.pdf
quick-reference.pdf
今天早上把 IceWM 和 Sylpheed 加入 UTF-8 環境的 po 檔,這樣就有好看的中文介面了!!!
今天早上把 IceWM 和 Sylpheed 加入 UTF-8 環境的 po 檔,這樣就有好看的中文介面了!!!
但我的 Sylpheed 有個問題,在 KDE 下會出現一條一條的黃色線條,不知道該怎麼辦...
最近已經轉換到 UNICODE 平台了,所以 XCIN 也順便升級成 Kanru 包裝的 XCIN+新酷音。
deb ftp://debian.linux.org.tw/pub/apt unstable main
直接 apt-get update;apt-get upgrade 就可以了,但是 XMODIFIERS 要設定成 @im=xcin-zh_TW.UTF-8,也就是下這道指令
export XMODIFIERS="@im=xcin-zh_TW.UTF-8"
我當初找了很久才知道要這樣設定才可以,kanru大大如果看到了還請在 deb 中加個說明吧...:-)
目前我這邊使用新酷音時會出現一個切換英文大小寫的問題,按下 CAPS-LOCK 的時候預設是大寫,必須按下 SHIFT 才會變成小寫,有點麻煩,之前使用舊版的 XCIN +酷音時,不管我如何切換,都是小寫的英文字,且好像只有我這樣...><
不知道是不是 KEYMAP 的問題?
剛剛看了 www.slackware.org.tw 的網站,覺得滿不錯的。而我很早就想做這樣子的網站來提供 Debian 消息。
只不過也沒關係,我也可以協助 www.debian.org 的翻譯和管理...(現在好像常常翻譯東西和中文化的樣子...XD)
有機會的話跟 Coordinator 商量看看,大大阿,賜給我神奇的力量吧!!!
剛剛又有類似推銷的電話打來,背景很吵,一直聽不太到人的聲音。
先說問卷調查,然後說需要姓名來統計資料,我就亂報一個姓名,然後說星期天在台北有抽獎活動,希望我留電話,還給我一組個人 id 號碼,如果現場抽中的話可以馬上領獎,或是留下聯絡方式然後再送記獎品...所以我就說自願放棄...XD
以後來電沒顯示的電話乾脆都不要接好了,去...
Neil Brown 的網站換了!!!
他就是 mdadm 的作者,有興趣的可以到他的網站看一下(本尊?)
http://cgi.cse.unsw.edu.au/~neilb/
大鬍子老爹?XD
最近換了新桌布了,
ftp://ftp.tyan.com/img_mobo/i_s2885.tif
圖片是 tyan 2885 K8W,Opteron 主機板,那有人把主機板當桌布的阿...XD
如果您有訂閱 desktop-debian 這個 list 的話,一定會看到最近很燒的話題,就是把 SuSE 上的 YaST porting 到 Debian。
由於 YaST 已經解嚴(GPL)加上整合性高,porting 到 Debian 上實在是好處多多...如果成功的話,以後就是 YaST V.S. Debconf ...兩個來烽火大車拼吧...XD
巴德鋪貨了。
HighPoint
RocketRaid 1820A SATA 8通道 磁碟陣列卡 (Raid0,1,10,5)
8,300
Promise
FastTrak TX2200 2PortSATA 磁碟陣列卡 (Raid0.1.0+1)支援NCQ/TCQ
3,600
Promise
FastTrak TX4200 4PortSATA 磁碟陣列卡 (Raid0.1.0+1)支援NCQ/TCQ
5,900
由於我最近想要將小黑組成小型的 file server,供自己區網使用,版子上有兩個 PCI64/66mhz的差槽,目前是希望用兩顆 ide raid1,然後再買張 S-ata 4port 的卡作 raid5(四顆硬碟)。
目前小黑上面是兩顆 Althon MP1800+,打算拿掉其中一顆,因為不需要那麼龐大的運算,1顆就夠了。但實際情況也要等我願意組好再說。
上面三張卡的感覺是....有夠貴的!!!!都沒有 SI 3114 的擴充卡,真夠嘔的。
未來的 file server 我會使用 Intel 的 pci-e 的主機板,因為南北橋有 2G 的資料寬,且 pci-e 和內建的 1000Mbps 網路都是走 pci-e (500MB) 的通道,不會有堵塞的問題。但前提是...還要等 Intel 先把好的 CPU 做出來,越作越退步了。現在 Opteron 已經是至手可熱,燒的很捏...其實我夢想的平台是 AMD opteron + AMD 南橋 + pci-e 的 file server...:-D...
至於工作站呢...當然是 Dual Opteron + Tyan 摟...!!!
最近在看的動畫,CG畫面很漂亮,女主角也惹火,機器人部份是用 3D 貼圖來製作,也滿細膩的。
目前看到一半了,謎題慢慢解開,女主角身世之迷就快要知道了,第一部完後還有第二部可以欣賞,棒阿
最近考慮到電費的問題,決定把小黑的硬碟和 power 拆到小白上,畢竟小黑耗電量很好,一天將近10度電,房東收 3塊/度,一個月幾乎快一千。
所以為了節約,換到小白上是不錯的選擇,把SCSI卡和硬碟換好之後,award bios 選擇 scsi開機,結果不幸的事情發生了...disk failure...><
小黑的版子是用 ami 的bios,會讀取完 scsi上的id然後再進bios指定那一個 scsi 硬碟開機,而 Award我找不到該功能。最後是進 SCSI卡中把某一個通道關閉(因為我的卡是雙通道),然後才能偵測到硬碟開機...-_-...
真是鱉腳阿,差點殺去Aopen 幹橋 RD...:P
目前 gcin 在 kde3 的環境下,會有搶 focus 的問題,比如輸入時視窗常常會跑掉,或是有時候出現又消失等...
gtk 程式都正常,不知道是不是 KDE 中有什麼可以修改的?
Installing Debian on RAID 1. Jorrit Waalboer has written
[19]instructions for installing Debian GNU/Linux on a RAID 1 pair. He
recommended using [20]Knoppix as the installer. From this the RAID is
set up and debootstrap is used to install Debian. Norbert Tretkowski
also provides [21]instructions on installing Debian via Knoppix.
19. http://juerd.nl/site.plp/debianraid
20. http://www.knopper.net/knoppix/
21. http://www.inittab.de/manuals/debootstrap.html
Installing Debian on a Desktop. Tarun Agnani [15]installed Debian
GNU/Linux on a desktop computer and reported that no other
distribution comes close to Debian, which is the old grandfather of
Linux. He [16]finishes with configuring APT and installing those
applications that are common for a Desktop system.
15. http://www.linuxtimes.net/modules.php?name=News&file=article&sid=211
16. http://www.linuxtimes.net/modules.php?name=News&file=article&sid=211&page=2
由於 Debian 的 initrd.img 是採用 Compress Rom FS,不同於 Redhat/Mandrake 使用的 ext2。好處是可以壓縮的比較小以便存放更多 kernel driver。
但如果想製作開機光碟片的話,目前 Debian 中的 mkinitrd-cd 只支援 ext2 for initrd.img 格式,如果用 Debian 官方的 Kernel 會無法開機,因為 kernel 會先以 cramfs 讀取 initrd.img,發現是非 cramfs 的話,就給你 cramfs:wrong magic..xxxx
為了修正這個問題,我們把 Debian Kernel 重新 compile,把 Cramfs 變成 module or disable,然後把 ext2 fs 編入核心。
最後增加一個 mkext2fs 的 script 來產生 initrd.img。
假設放在 /usr/local/sbin/
---
#!/bin/bash
# similar to mkcramfs (for use with debian mkinitrd)
# mkext2fs dirname outfile
#
# no options are parsed
#
# Written by: Fabian Franz
#
# GPL v.2 - See: `locate gpl.txt`
if [ $# -lt 2 ]
then
echo "Usage: $(basename $0) dirname outfile"
exit 1
fi
TMPDIR=/tmp/$(basename $0).$$
mkdir $TMPDIR
function clean_exit
{
umount $TMPDIR 2>/dev/null
rm -rf $TMPDIR
}
trap clean_exit EXIT
COUNT=$[$(du -s $1 | awk '{ print $1 }' )*2+1000]
dd if=/dev/zero of=$TMPDIR/image count=$COUNT
mke2fs -F $TMPDIR/image
mount -o loop $TMPDIR/image $TMPDIR
cp -a $1/* $TMPDIR
umount $TMPDIR
cat $TMPDIR/image | gzip - > $2
---
修改 /etc/mkinitrd/mkinitrd.conf 中的 MKIMAGE 成下列
---
MKIMAGE='/usr/local/sbin/mkext2fs %s %s > /dev/null'
---
重新建立 initrd.img:
mkinitrd -o /boot/initrd.img-x-x-x /lib/modules/x.x.x
執行 file 來檢查一下:
vmware:/boot# file initrd.img-2.4.27
initrd.img-2.4.27: Linux rev 1.0 ext2 filesystem data
PS:建立好的 initrd.img 有被 gzip 壓縮過,必需解壓縮檢視檔案格式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