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軟體教育訓練與演講規劃
幾周前,與 [
Free Electrons] 的一位貢獻者談及若干想法,教育是人無法避免之物,這一輩子我們難免會有為人學生或為人師表之時,而對於 Free Software 與 Open standards 更是如此,往往就在角色的交錯與教學相長中,推進到下一個里程碑。換句話說,自由軟體發展與教育訓練其實就是一體兩面,只是說,後者的形式不單僅是傳統職訓補習機制,而是訴諸 mailing-list, wiki, blog, tracker, ... 等截然不同的面貌,這也是在今年初談 [
開放源碼的第五項修煉:淺談社群經營與商業應用],其核心價值所在。
也因此,不僅複雜度提高,我們也更難彙整這繁瑣的資訊,從嵌入式系統開發切入的 [
Free Electrons] 正視這些問題,從協助公司行號、團體、個人去使用或開發在嵌入式系統中的自由軟體開始,探討如何借助社群的力量,讓知識匯集,並轉換為更大的驅力。經過這幾年,Free Electrons 已有相當可觀的成果,如 [
Embedded Linux Training],而又因為台灣產業的走向,可說是巨大的海綿,汲汲於吸納各式技術與規格,再透過品牌產品、代工生產、專業分工等模式,將海綿中蘊藏的能量釋放出來。就我個人的觀察,以系統整合的產業來說,基本上兩年就是一個週期,會將特定領域的技術,由垂直與水平多面向地彙整起來,而 Free Software 的角色也越來越重,但,往往工程人員不被允許可在充裕的時間內,深入耕耘特定領域的技術,因為,下一個週期又將到來,專案的時程緊迫逼人。
台灣人的工作環境,不免會基於某些考量,發生專業技能的「藏私」狀況。在 [
由賽局理論看知識分享與藏私] 一文中,作者透過經濟學中的賽局理論 (game theory),思考企業知識管理的策略式互動行為 (interactive behavior),提出貌似單純卻值得思索的論點:
「在一個企業裡,大多數員工其實都知道,多分享多學習是提高競爭力最好的方式,但在個人利益衝突與缺乏互信的考量下,員工卻因為害怕自己競爭力會因分享而降低,故選擇了藏私一途。對企業員工而言,員工選擇藏私的自利行為,並不會因此降低員工個體的競爭力,但對企業而言,越多藏私型的員
工,其整體競爭力將遠低具有互信與分享文化的企業。」
因「藏私」而相對「優秀」的員工,短期內或許會佔優勢,但長遠來說,唯有互信與分享文化,才能促使整體環境保持競爭力,進而讓全體都可「優秀」。同樣地,思考我們所見的 Free Software 與 Embedded Linux 亦然,何以 Linux 僅僅用幾年的時間 (真正大幅變化,僅是這十年內的事情),就讓執產業牛耳三十多年的大廠紛紛調整步伐,要敞開雙手接納,要不傾公司資本之力,予以抗衡,何也?就是奠基於自由軟體分享互信文化的本質,聚焦而激盪的火花。
就我個人來說,在稍早 [
關於演講邀約] 一文即提過,因緣際會,得以分享過去的開發經驗與針對若干領域的想法,這過程中,專業技術與對技術本身的自信,也在反覆地琢磨,顯得更加洗練,果真如胡適說:「發表是最好的記憶」。第五個年頭,這種分享當然會持續進行,同時也保持幾乎免費、開放指教的模式,去進行演講或教育訓練。前文已簡要帶過原則性的聲明,那麼,本文就來談談小弟最近的規劃,希望能涵蓋以下主題:
- 系統層面: GNU/Linux 系統概況與低階處理、Realtime Linux、系統層級開發工具、NetBSD 核心設計與開發、RTOS 設計與實做、x86/ARM/MIPS 硬體平台之開發、機器人平台
- 桌面技術與圖形處理: X Window System 概況與關鍵技術、桌面環境整合與客製化開發、輕量級桌面系統、3D/OpenGL 應用、引入 Web 技術之桌面環境設計、嵌入式系統中的圖形處理與應用、GNU/Linux 圖形系統、Qt/Gtk+ 開發
- VM (Virtual Machine): Java VM 內部設計與實做考量、動態編譯器 (JIT/Hotspot)、效能調整與安全性強化
- 自由軟體授權與適用性範疇: 自由軟體與對應法律的疑慮、迴避 GNU GPL 授權衝擊的途徑、應用於消費性電子產品的自由軟體考量
- 開發工具: GNU Toolchains 概況與探討、版本控制與專案開發、整合開發工具的建構
- 多國語文處理: 國際化與區域化的資訊系統考量、CJK 通用漢語系統 / 中東語文資訊系統設計、輸入法架構
- 多媒體音訊視訊處理: MPEG 系統概況、視訊音訊編碼導論、VC-1 / China AVS 技術
看起來有些冗長,但其實任何一個資訊系統整合的從業人員,都在上述領域打轉,唯有透過多分享、多學習,才是提高競爭力最好的方式,既然台灣南北距離不大,行有餘力,進行這些分享,不啻也是一種學習,也可結識潛在的工作夥伴或商業合作機會,何樂不為呢?
基本上小弟敢提出來談的項目就區區那幾項,所以範疇大概定出,日後就將針對深度與交叉的整合度作探討,在此也感謝過去當面討論、會後來信指教、指正重大缺失、提供豐富的參考資訊、促成合作機會等先進與朋友們,希望我們都可一同成長。
由 jserv 發表於 July 22, 2008 03:45 PM